加強河蟹脫殼期管理
河蟹生長是伴隨著蛻殼進行的,每一次蛻殼其體長與體重均作一次飛躍式的增加,從幼體到成熟蟹大約要經過18次蛻殼。河蟹的蛻殼生長受環境條件、特別是水溫以及餌料的制約。如果環境條件不良,蛻殼生長停止,這也是同齡個體、在不同條件下體相差懸殊的原因所在。因此,日常要加強環境管理,保證河蟹營養需求。
1、把握河蟹蛻殼情況
(1)看蟹塘水草中和淺灘處是否有空蟹殼,如果發現有大量新的空蟹殼,說明河蟹處于蛻殼期??招窔こ尸F每天增多趨勢表明近蛻殼高峰期,反則為蛻殼后期。
(2)河蟹蛻殼前1-2天吃食量明顯減少,蛻殼時不吃食。在沒有異常情況下,蟹塘剩料太多,則表明河蟹即將或正在蛻殼。
(3)查看河蟹體表及體色,蛻殼前體色較深呈黃褐色,腹部水銹多,體表不清爽有臟物。蛻殼后的體表干凈,腹部白亮無水銹。
(4)看河蟹規格大小。在養殖過程中,蟹塘應放1-2條地籠,用于觀察河蟹蛻殼生長情況以及吃食情況。
(5)河蟹蛻殼具規律性,經過多年總結發現河蟹的蛻殼一般在幾個節氣前后。
2、河蟹蛻殼注意事項
(1)、加強補鈣蟹塘有大量的空蟹殼時,全池潑灑高力鈣或鈣鎂速補或濃縮離子鈣,可促進整齊蛻殼。
(2)、控制喂料 處于脫殼前的蟹不吃食,蟹塘會出現剩料現象,要減少喂料。脫殼后及時增加喂料量,提高餌料動物蛋白含量。
(3)、注意溶氧河蟹在蛻殼期對池塘溶氧要求最高,必須保證在5mg/l。河蟹蛻殼前,要注意池塘水環境,
提前使用如:底居康、底凈白+黑、利劍、解毒綠水寶等,改善水質環境,提高水體溶氧。
(4)、慎重用藥蟯殼期間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消毒劑和殺蟲劑,以及極易耗氧產品;
(5)、不撈水草河蟹蛻殼時都是隱藏在水草中,要避免打撈水草防止河蟹應激導致蛻殼不遂或殘肢現象;
(6)、減少換水蛻殼期不宜大量排換水,應保持水質和水位的穩定。
3、促進河蟹蛻殼
(1)加強營養蟹體生長除了需要大量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等外,還需要大量的鈣、鎂等礦物質元素及各種消化酶,因此在飼料中定期添加高穩∨C+E、高力鈣、酶解多糖等,才能保證河蟹正常蛻殼。而5月份河蟹吃食量明顯增加,是河蟹營養積累的關鍵時期,此階段的營養情況直接影響到后期蟹的規格大小,必須在飼料中添加酶解多糖、肝膽康促進河蟹對餌料消化吸收。
(2)、保持水草覆蓋水草叢中是河蟹蛻殼的最佳場所,為保護和促進河蟹蛻殼,必須保證蟹塘水草覆蓋率,缺乏水草時,及時補充水草。
(3)、優良水質保持水質清爽無污染,池底潔凈污泥少,使用底舒安、底居康、底凈白+黑、利劍、分解底改等凈化水底環境。
(4)、疾病預防河蟹生長過程中容易發生各種疾病,黑鰓、水腫、肝病、腸炎等,應定期使用令弧消或精碘預防。而5月份是河蟹腸炎易發季節,使用酶解多糖或邦尼乳酸菌添加飼料防腸炎。
(5)、河蟹蛻殼不整齊蟹塘斷斷續續發現空蟹殼,分不清蛻殼高峰期,每天都有空蟹殼,使用聚能離子鈣或濃縮離子鈣+速溶氨基鈣肥兌水全池潑灑
(6)、河蟹久不蛻殼提高餌料動物蛋白含量,或投喂冰鮮魚,同時培藻綠爽和濃縮離子鈣兌水全池潑灑。
1、黃殼蟹的傷亡
黃殼蟹是指馬上要蛻殼的螃蟹,大量的蟹蟄伏在岸邊,即使人走過去也無反應,其體質很弱,活動能力明顯下降。撤開蟹殼,可見有一層新皮已經長成。
2、蛻殼中的死亡
螃蟹的背殼與腹部交接處裂開,老殼背在背上,已經有新殼長出:有的螃蟹背殼可以蛻出,但是四肢不能正常蛻出,連著老殼一起死亡。
3、軟殼蟹的死亡:
一般指能順利蛻殼,但是蛻殼不久后便死亡。死亡時甲殼很軟又很脆,這種傷亡的個體都比較大。
防治方法
(1)用離子鈣或高力鈣+水產專用氨基酸化水潑灑。
(2)在飼料中添加離子鈣、高力鈣和酶解多糖,每個月喂1-2次,每次3-5天。
(3)根據池塘底質情況,適時使用底舒安、底居康、底凈白+黑、濃縮芽孢桿菌、高效EM來改良水質。
高溫期蟹塘管理要點
河蟹為變溫動物,吃食強度隨水溫而變動,如果投喂不足會由于吃食不均造成蟹的規格參差不齊、弱肉強食而降低成活率。投餌過量除浪費餌料,還會因為過剩的餌料在水中溶散導致水質惡化,降低河蟹的生長速度。有研究發現,扣蟹飼養至成蟹的一年生長期內,蟹體增長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:3-4月份為第一階段蟹體增長約占全年增長的2%;第二階段為5月份,占總增長的14%。第三階段6-8月份,占總增長的69%,第四階段9-10月份,占總增長的15%??梢钥闯?,從每年的6月初至每年的8月初期間是蟹體增長最快的時期同時也是河蟹容易發病的季節。因此,合理投喂餌料,能夠保證河蟹營養要求,減少水質底質污染,降低河蟹發病率。
河蟹餌料合理搭配
投餌四定原則
1、定質河蟹屬雜食性,在成蟹養殖階段,餌料組成要多樣化,以使餌料中氨基酸互補平衡,蛋白需求量約35%左右。前期和后期蛋白質要高些,以保證河蟹前期和后期對動物蛋白的需求,可增加冰鮮魚的投喂。有實驗發現:河蟹對生餌料比對熟餌料更加喜食,對有威味的魚糜面粉比淡味更喜食。
2、定量配合飼料日投餌量為在塘蟹的5-8%,冰鮮魚為10%具體操作要根據實際情況,如天氣、水質、餌料品種、蟹活動情況等進行合理調整。一般情況下是根據第二天觀察喂料的地方是否有剩料,有剩料下餐就少喂點。
3、定時水溫達10℃以上時開始少量喂料,水溫15℃左右,每兩天喂一次,水溫20℃以上,每天喂一次甚至兩次。前期在下午5-6點喂料,高溫季節在傍晚7-8點喂料。
4、定點春季投喂在環溝邊淺水處,夏秋季節投喂在灘面水草少的地方,不宜在深水處投喂。
投餌四看原則
1、看季節3月份為河蟹越冬后體質恢復期,應以動物性鉺料為主,可投喂冰鮮魚,淡水魚要用添加邦尼蒜寶和食鹽拌后再喂,4月份是河蟹對池塘環境適應期,蛻殼頻繁,體能消耗大,動物蛋白要跟上,餌料營養要均衡,逐漸改喂配合餌料,同時要用酶解多糖、肝膽康拌料;7月高溫期要以植物性餌料投喂,可用配合飼料和玉米片一起投喂。
2、看水質水質清爽、有機質含量低,多喂料;水質差、溶氧低,少喂料;高溫期藍藻水池塘,不要投喂冰鮮魚,改喂高品質配合飼料。
3、看天氣陰雨天、悶熱天,少喂料;睛好天氣、溶氧高,多眼料。
4、看吃食每天清晨定時巡塘,檢査喂料區的剩料情況,剩料多時下餐少喂,無剩料下餐多喂。
預防河蟹肝病
河蟹正常的肝臟,顏色為油菜花的黃色,外觀清晰,像香蕉一瓣一瓣的,顯微鏡下顆粒均勻,排列整齊。而發病的螃蟹肝臟顏色各異,有灰色的、黑色的、白色的,形狀像豆腐渣,大多數病發后期的肝臟萎縮的很小或者就沒有了肝臟的形狀,顯微鏡下肝細胞有油滴樣變形,大小不均勻。
(1)正常預防,保肝護肝,增強河蟹免疫力,用肝膽康拌料內服,連喂5-7天,每月內服1-2次。
(2)肝臟開始病變,不太嚴重的,肝臟顏色變深或變淺,可用高穩∨C+E和肝膽康拌料內服1-2個療程,每療程5-7天。
3)肝臟疾病嚴重的,肝臟顏色發白或發黑,出現萎縮、麋爛的,可用高穩VC+E和肝膽康化水潑灑,病情好轉攝食量增加后,再用肝膽康內服1-2個療程,每個療程5-7天。
投隈冰鮮魚注意事頂
1、冰鮮魚要剁成小塊狀,提高適口性,不宣大塊或整塊投喂。
2、冰鮮魚在剁碎后,應使用邦尼乳酸菌或邦尼蒜寶浸泡后再喂,避免細菌滋生,誘發河蟹腸炎。
3、咸味魚為河蟹喜食,淡水小魚要添加食鹽拌后再喂。
防治治要
誘食防肝病
此階段水溫高,攝食量大,易發生營養不良、肝臟疾病,應在餌料中添加“酶解多糖和肝膽康”進行預防。
2)及時撈出浮草,定期使用底居康、分解底改、底凈白+黑調水改底,使用蟹草樂、壯草長根粒粒肥護草。
(3)本月河蟹有蛻殼,全池潑灑酶解多糖和鈣鎂速補(或離子鈣)。
水質、水位管理
河蟹喜歡在淡水、微堿性(PH值7.5-8.5)、氨氮低(總氨氮≤0.3mg)的水中生活。隨著溫度的升高,餌料投喂量的增加,剩料、糞便、動植物尸體的增多,有機廢物過多積累,蟹塘會出現各種不良水質,從而影響了河蟹的正常生長。除了通過換水或者水草凈化水質外,蟹塘水質凈化需要大量的有益菌和藻類參與,才能保持健康水質。因此在養殖過程中,應根據蟹塘水環境情況,適時添加高效EM菌、濃縮芽孢桿菌等活菌,以及培藻綠爽、水產專用氨基酸等護藻類產品。溫度越高,投食量越大,水質越差,使用劑量越大,使用頻率越高。
蟹塘前期水位不宜過高,應控制在30-40cm,隨著河蟹的蛻殼和溫度的增高,逐漸地提高水位。有環溝的蟹塘,蟹的前兩次殼都是在環溝里完成,第三殼時開始提高水位。高溫季節蟹塘水位一般控制在1.2-1.5米之間,有環溝的蟹塘中間灘田水位在80cm左右。外河水源好的,高溫期每天要適當排換池水,換水量控制在10-20cm,不宜太多:水源差的,盡量少換水,多用活菌調水。
蟹塘油膜增多
養殖中后期水體中有益菌群或大量投喂冰鮮魚和配合餌料,無法及時分解過剩的有機質,若此時水體長時間溶氧不足,有機質就會慢慢產生大量油脂。另外,藻相不平衡時,對水體脂肪營養利用不完全,也會出現大量油脂。油脂過多會誠弱藻類光合作用,降低水體溶氧,河蟹會出現上岸或者爬網的現象。
1、水體中有益菌群失調或者缺乏有益菌,要定期的使用高效EM或活力源+水產專用氨基酸補充水體有益菌,高溫期每7天左右使用一次。
2、水面油膜較多,尤其黃色的油膜偏多時,先用解毒綠水寶或超級解霸除油膜,再使用底凈白+黑或超能處理底質。
3、油膜偏多,水草上的污垢也多時,先使用草清爽,第二天上午用解毒綠水寶、下午用利劍處理。
蟹體水體發紅
在養殖中后期,有些蟹塘的水色會呈現紅色,PH值早晚變化不大,河蟹有缺氧上岸或爬網的現象。
1、有些池塘取水樣鏡檢發現很多角甲藻以及裸甲藻等。
(1)蟹塘部分水色發紅,可以使用甲殼凈化水潑灑在紅水處,傍晚再用底凈白+黑拋撒,第二天解毒綠水寶調水即可。
(2)蟹塘水色全部變成紅色,必須及時排換池水,同時用解毒綠水寶,第二天使用底凈白+黑拋撒,不宜使用藥物全池殺藻。
鏡檢沒有發現甲藻,而是由倒藻、殺藻以及青苔、水草腐爛引起的紅水,先換部分水,然后使用底居康或分解底改,第二天再用活力源+水產專用氨基酸調水即可。
蟹塘水體缺氧
蟹塘水草尤其伊樂藻瘋長,阻礙上下層水體交換,導致中下層水體溶氧偏低或缺氧。遇到天氣突變、暴雨天氣、連續陰雨天氣、低氣壓天氣以及悶熱天氣,蟹塘會嚴重缺氧,河蟹會出現浮頭甚至大批死亡。
1、水草過多過密的蟹塘,要及時打撈水草,割去瘋長的草頭,水草中間必須拉出空隙,以保證水流的暢通促進上下層水體交換,提高池塘水體溶氧。水草打撈出來后,及時用底凈白+黑或利劍氧化池底的黑臭底泥。
2、天氣突變或暴雨之前,及時排換部分池水:雨后或連續陰雨天,及時用解毒綠水寶或超級解霸,降低水體表面張力,提高水體溶氧。
3、蟹塘發生水分層缺氧,河蟹大量上岸,甚至有軟殼蟹死亡時,應立即排換水,同時使用解毒綠水寶。水體穩定,河蟹全部下水后,立即使用底凈白+黑改底,第二天用高效EM+水產專用氨基酸活化水質。
鱖魚放養
鱖魚一般在小滿前后放養,應根據蟹塘野雜魚情況控制鱖魚的放養密度,每畝放養量在5-20尾之間,其規格不宜太小,應選擇5cm以上鱖魚苗為好。鱖魚苗回來后,先將裝有鱖魚苗的氧氣袋漂浮于水面5-10分鐘,然后解開袋口將魚苗緩慢放入蟹塘。放苗要選擇晴好天氣,放苗必須選擇開闊的水面,不宜在水草密生的地方投放
蟹體池底惡化
隨著溫度升高,沉積池底的殘餌、糞便開始腐敗變質,淤泥増厚,池底酸化,重金屬、甲烷、硫化氫等毒素從底泥中釋放出來,誘發河蟹發生黑鰓、腸炎、水腫以及肝組織壞死等疾病。應根據水溫升高、吃食量增加,逐漸增加底改用量和次數,一般化學性底改藥效快、效果維持時間短,而生物性底改藥效慢、效果維持時間長。對于不同場景應該用不同的底改產品,池底惡化、油脂物質多時,上午使用解毒綠水寶,下午用分解底改:池底發黑發臭時,使用底凈白+黑后,再用濃縮芽孢桿菌+水產專用氨基酸:在水質渾濁時,使用底凈白+黑后,應適時配合高效EM+神碳來穩定水質。